一篇有关近况、博客写作、腾讯实习与知识沉淀的内容

Posted ·2286 Views·4850 Words

背景

大家好,有段时间没有写博客了。之前这段时间大概发生了如下的一些事情,是部分没有写作欲望的原因,但是主要还是对博客写作的一些更多思考造成的结果。

  1. CAIE 考试由于疫情取消,学校自行组织期末考试并递交考试局评估得出最终成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两场间隔一周的考试。
  2. 高中学业终结,前往青城山进行了 5 天的毕业旅行
  3. 加拿大签证办理事宜,包括 GIC、学费缴纳等等
  4. 滑铁卢选课、座谈会等新生入学事宜
  5. 为期 21 天的腾讯成都分公司短实习体验和学习
  6. ODoc 文档站点生成引擎的开发

距离上次发文大概有两个月了,今天空了下来,趁机来做一下知识沉淀和一些想法/愚论的分享。

 

知识沉淀

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首先是谈一谈本博客以及博客写作的意义;另外是对刚结束的腾讯实习做一个收获总结和记录。

尚能博否

戏剧性的,好像每一个关注过、建立时间较长的(2 年+)、博主年龄不小的(18+) 的博客都有过这样题材相关的一篇文章,谈一谈博客的意义、写作的智慧、输出的原因。博客很好,我很认同这种内容载体,直观的展现方式 (网站、小程序、App 等)、精准受众 (圈子小、专业过滤、)、门槛低内容基本无监管(如果服务器不在天朝、无备案等站点自由言论、长度无限制)。但是正是这种无限制的属性,给粗糙、伪劣的内容创造了输出的机会。独立/第三方博客的洪流中真正产出有深度的内容的作者往往对内容输出的标准有特殊的要求、对写作的精神有独到的诠释,我也希望博客能对经验进行沉淀、成为良好的知识获取渠道。博客内容当然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简单记录,但是其输出成本有很大的差别并且也直观地反映在内容质量上。即某篇内容的输出能

  1. 带给作者的技能点加持、知识储备潜在价值
  2. 带给读者的知识所传递的价值、落实在行为的有益之处等

回顾之前一百有几的博客文章无不是充斥着「Hello World」意味,浅尝辄止、无组织无条理、碎片性十足。突然觉得实属无趣,写多了这种类型的文字大概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没有很多意见、评论、交流的情况下,出现比如自我认知错误、盲目自信、输出深度下降、降智。但是很矛盾的是我意识到了问题,却难以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强逻辑性且充实的内容。不过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是好事,调整的方向很清晰。

之后大概会从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之前对博客内容架构也做过一次更新,在这里 ↓ 姑且叫这次做 3.0 版本。

我在写博客时到底想写些什么?

ID: 156  发布于: 2018-10-14 11:13:48

 

一些调整

内容框架方面,做以下调整:

  1. 项目 栏目将独立为一个单页,从顶栏移除加入导航栏。内容将只通过「列表」的方式展示,减少阅读成本快速获取有用信息
  2. 片段 栏目将加入顶栏,内容以列表形式展示。为收藏和分享的一些包含各种语言的代码片段,类似于 Github Gist。

内容质量方面,做以下调整:

  1. 研究学习 栏目短期输出频率会降低 (虽然已经很低) 尽量积累整体、能够按照某种逻辑集合的经验包再进行存档和分享,代码块杜绝复制粘贴,剔除无意义的开发注释,重新按做 Code Review 的标准书写和规范。
  2. 尽量做到「饱和工作」,博客写作时间缩短,为「必要型内容」提升价值。
  3. 文章风格进行刻意抑制和转换,无意义的语气词、油腔滑调的风格进行精简和剔除。
  4. 「泛科技」相关的内容如数码产品、开箱指南、生产力记录等内容将同步发布于「少数派」。
  5. 杂谈、状态、牢骚等无沉淀意义的内容将选择性发布于「Twitter」。

架构的调整将逐步进行,内容输出的变化从下一篇文章开始。

 

腾讯实习

高三毕业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间节点,能力大概率还不足以胜任任何岗位的深度工作,时间跨度也不宜过长于是也无法被安排至核心岗位。所以其实说是「实习」,最多是「体验和学习」。这次的机会当然是通过社会关系得来的,克服这个事实的尴尬也是我学到的第一个内容/技能。蒟蒻的我来到了腾讯成都分公司,天府三街腾讯大厦 A/B 座。去到的业务部门有腾讯行政部门、腾讯大成网广告部门。可以在这里查看到一个简短的实习报告,在这里做一个更详细的记录和收获分享。

腾讯大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天府三街198号 (百度地图)

物业公司是深圳市卓越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这是一份招聘样例。公司内勤管理包括企业展厅、会务接待等工作归腾讯行政部门管理。

没有拍照(实属尴尬),百度街景上的照片如下:

进入大厦需要出示健康码,工牌。腾讯成都分公司是腾讯西南总部,分设 A、B 两座写字楼,位于天府三街两侧。设计方是栖城(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没有了解过建筑设计,不过乍一看流线的设计韵味非常美丽和现代化。楼内设有大堂接待、宣传显示屏、两组低/中/高区电梯、腾讯企业展厅。和腾讯滨海大厦的「纽带」区域大型企业展厅类似,腾讯成都大厦也有着一个迷你版展厅。这次有幸参与了两次会务的接待,收听/看了展厅解说,内容包括腾讯企业发展、业务布局、腾讯云大数据看板、腾讯云互联网+市政业务建设等,不得不说大公司真壕在企业形象的建设方面还是有很用心的投入的。

 

工作环境/设施/配套

早有耳闻一些大厂给员工提供的完善的设施配套、舒适的工作环境等,今日一见在腾讯企业里果然如此。大楼设有健身房、中医理疗馆、射箭馆、羽毛球/乒乓球、心理宣泄室、母婴房、露天足球场等设施,腾讯开设的员工经验分享课堂会议室——腾讯学院、随处可见的巨型纪念企鹅公仔、工作卡位上的纺织企鹅/手办等文创周边、包含免费咖啡机/茶包/热水/等的茶水间、公仔售卖机,气氛过于融洽以至于总感觉有股洗脑的韵味。真·公仔厂。餐厅也是十分全面地覆盖了粤菜、川菜等,面食、西餐都有配置,早餐正式员工免费。乍一吃挺美味的 (感觉能吃一年),但是听说员工的投诉和反馈还是十分频繁,行政这边也管理餐厅菜品、货源等感觉还是挺辛苦的 (毕竟人人有嘴,发表意见的门槛自然低)。

 

工作内容

腾讯成都有天美 L1、企业微信、微信研发中心、游戏客服、腾讯广告等业务开设,但是都属于企业机密范围,楼层办公区都无法进入,因此只能到行政去打打杂。主要做了以下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1. 大厦员工口罩、绿色植物盘点清算
  2. 有关腾讯文化的 HR 人物访谈
  3. 腾讯学院的部分内容学习
  4. 邮件中心工作与流程体系学习

本次没有去到写代码的岗位实属遗憾,但是学学新知识拓宽认识范围也不是一件坏事,特别是企业管理、岗位设计是未来能带来可观帮助的潜在领域。

一些细节就不谈了,主要总结一下收获最大的三方面:

  1. SOP 标准化工作流程
  2. 金字塔思维与 MECE
  3. 企业文化与腾讯员工访谈

 

标准化工作流程

这是本次实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知识了解,SOP 即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标准化作业流程,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用以解决高度重复的、步骤繁杂的、高度专门化 (Specialization) 的生产体系中出现的经验/技术沉淀/传授问题、高学习/培训成本问题、问题/误差溯源问题等。在腾讯,每个岗位都设立了一套岗位标准化流程,核心是对于招聘时的职位描述、职位要求的一个拓展和规范。具体包含岗位所属的上下级/工资级/部门、岗位职能体系树 (腾讯特色)、岗位工作职责与考核标准、周/月/年度工作流列表与对应输出要求 (如报表、统计等)。SOP 最初由部门经理设计,之后由员工自行更新或经过审批后更新。其带来的益处最直接的就是「新人入职」时的岗位熟悉成本降低。很多入职第一天/周的新人/职场新人,或是一些资历较浅的员工都难免会面临无事可做或者不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的困惑,这是我的切身感受也是设身处地思考后的认同。套用 SOP 是此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也是行业最佳实践,其不断更新、不停迭代的机制是保持方案健康度的支撑。

一个案例是借助 SOP 的力量苟延残喘至今的「安德鲁森」。我在腾讯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曾经是安德鲁森大中华地区的企业管理负责人,SOP 也是她的导师传授她的知识,其被广泛地运用在企业管理和各个门店的各个岗位中。安德鲁森的创始人逝世之后,群龙无首、家族遗产纠纷严重的时刻,企业仍然稳步运行,虽然发展停滞但是仍然健康运行至今未破产。另外的一个例子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内做 SOP 体系非常完善的一家企业,菊厂华为。内容具体是这样的:华为三栋办公大厦其中一栋的地板出现了白蚁,普遍的方案是联系施工方重新设计和翻修并支付对应维修费用。但是华为内部在安排和设计施工时有做 SOP 的规划,于是根据职能树、职位工作细则进行了问题溯源,最终定位问题为施工方施工流程问题 (地板防水等工作出现了纰漏) 于是获得了免费翻修,为企业节省了开支。

更多可参考我接触 SOP 当天的实习报告和这里的一份模板

 

金字塔原理与 MECE

这是一套思维模式,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最初由麦肯锡 (McKinsey) 的首位女性咨询师 Barbara Minto 提出并写了一本书叫「金字塔原理」。原理的形成结构大致如下:

金字塔原理可以运用在文章/内容写作中,载体可以是报告、议论、邮件等等。先行提出结论,再进行论述的结构,其实在语文课就有学过作文的写作技巧,不过是对其的一个深化和结构化。MECE 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所有的论点、论据必须独立,却又不重不漏地覆盖全部当前掌握的内容和依据。 这一套原理和方式也许是一种思维束缚,但是其带来的产出往往是可观地覆盖着多个角度的思考、议论清晰缜密。这也是本次职场实习带来的一个经验,即思维方式就如同生产力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工具带来的产出提升而不应该作为生产力的束缚和路径。更多的可以参考当天的实习报告

 

企业文化与访谈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是腾讯企业文化 3.0 版本更新的价值观,腾讯文化自创始就有布局,至今更新了 3 个版本。

文化不是纸面上怎么宣传,而是信仰什么,如何思考,如何做事。

不可否认的,其实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对于某个公司某个职位的选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对于该企业的文化认同。比如各个大厂自带的光环,人人向往的工作能带来的职业发展机遇、个人成长机会等,来自宣传、公关、舆论,源于文化带来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存在一直存在争议,它是否是一个大企业变相管理员工、增加粘性的手段?是否是洗脑式的概念和价值观灌输?这次有机会和一个有 10 年资历的腾讯「钻石鹅」负责企业文化、员工培训的 HR 部门员工做了简短的访谈和学习,探讨了腾讯文化的建设和落地情况。腾讯公司内有一些所谓「黑话」,比如「阳光」、「瑞雪」等,由员工自发设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腾讯,一切违背社会所倡导的正确价值观的行为都叫做「不瑞雪」,具体可以查看这篇分析文章。访谈的具体内容和总结可以参考以下文档:

  1. 访谈计划
  2. 访谈内容
  3. 访谈报告

 

后记与糟粕

当然,腾讯也有一些奇怪的地方。前两周的腾讯实习都在腾讯大厦 A 座的行政完成,积累了包括但不仅限于邮件规范、职场交际、企业管理、行政工作的知识,收获还是比较可观的 (虽然不是技术方面)。腾讯人内部的称呼大多以英文名居称,X 总出现的较少。于是内部的邮件就有了英文邮件称呼语 (Dear XXX)、结尾语 (Regards, Sincerely etc.) 和中文正文的奇妙结合。

最后一周去到了腾讯大成网,打打杂做做图。安排我工作的是广告业务部门的产品经理,总感觉有一股说不出的佛系,工作安排很随意也不太重视。也许是我的能力无法达到要求,总之并未学到什么有建设性的知识。唯一的收获是惊讶于大厂业务部门员工们的行事风格,按时上班到点下班,5 米之内能用微信不说话,岁数大邮件容易忘回 etc.

总之,腾讯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大厂,初步了解了职场,最重要的是为简历多了一份气场 (专业无关其实并没有)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每天输出的实习报告集合,链接在这 →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AoGDcXeFYFu9xp8sQ-kLO4vEPqFRDgta?usp=sharing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